掛桶、抖桶……短短幾秒,一桶灰色的其他垃圾就進入垃圾收運壓縮車,自動進行壓縮。廣州市海珠區南洲街時代廊橋小區、鳳陽街、海琴灣小區……綠色的餐廚垃圾車經過十多個站點,最終駛向垃圾處理廠。
在廣州,這樣的一幕幕每天在各地上演。廣州每天產生的垃圾超過3萬噸,除去可回收物7500噸和少量有害垃圾,剩下的2.2萬噸都要進入收運環節,或焚燒,或填埋,或生化處理。
垃圾分類是重大民生實事,廣州要在全省做出榜樣,走在全國前列。分類收運,才能做到分類處理。改善收運線路,清洗垃圾車、垃圾桶……規范分類收集運輸,廣州各區在行動。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跟隨多路垃圾收運車,發現基本做到了“專桶專用”“桶車一色”,不合格就拒收。為杜絕混收混運,廣州已對外公布分類運輸線路1321條,接受市民監督。
其他垃圾“直收直運”不留痕
入夜的廣州,忙碌依舊。晚上9時,灰色的其他垃圾收運車從桂花崗路拐進桂花崗小區,準時停在臨時收運點。
當晚85桶其他垃圾全部“上車”一共約40分鐘,整個過程除了塑料滑落的聲音,現場偶爾還能聽到玻璃破碎聲。流花街環衛站站長劉運寧解釋,目前居民已經參與垃圾分類,但難免有分得不好的,所以其他垃圾里混有極少數玻璃等可回收物。
不同于普通垃圾收運車,這輛灰色收運車自帶壓縮功能,采取“直收直運”模式。按照廣州要求的“公交式”收運,收運車從桂花崗小區開出,還要??科渌军c?;ü缴鐓^環市路鐵路邊36桶,站南路郵局10桶、站西路大院27桶……一次收齊約150桶,時間已經到了晚上11時。
收運車走后,環衛工還要清掃、沖洗地面,除了地面濕潤,垃圾收運點基本不留痕跡?!耙郧笆忻窨偸俏孀”亲永@道走,現在都是正常經過?!碑敪h衛工十多年的李姨最近發現了這一變化。
在越秀,每天像這樣的其他垃圾“直收直運”線路共有34條,還有25條“二次轉運”線路。
夜生活豐富的廣州,入夜還會產生部分垃圾。為了讓市民開啟一天干凈整潔的生活,有的收運點早上5時就開始作業。為了少擾民,白天其他垃圾大多采取“二次轉運”模式:收運車將垃圾桶拉運到壓縮站進行壓縮,最后運到終端處理廠。
“以前環衛站的灰色桶不夠,比如用綠色桶裝了其他垃圾,同時也上了灰色車。垃圾沒有混運,只是專桶沒有專用?!眲⑦\寧解釋,很多收運點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市民投訴混收混運。
餐廚垃圾保證“日產日清”
清晨6時40分,廣州海珠區新光大橋底下,海珠區城市管理局機械化作業中心的一輛綠色餐廚垃圾專運車緩緩駛出,開始每天200公里的垃圾收運之路。
一名司機搭檔一名督導員,是一輛餐廚垃圾專運車的標配。第一站來到南洲街時代廊橋小區垃圾收集點,隨車督導員首先打開綠色的餐廚垃圾桶查看,確認合格后,環衛工人便把垃圾桶推至餐廚垃圾車旁邊。
綠色垃圾桶緩緩上升,倒入綠色罐體車廂內,“桶車一色”是防止出現混收的手段之一?!盎焓盏睦鴷廴菊麄€垃圾車罐體里的餐廚垃圾,在終端處理環節整車餐廚垃圾都會被拒收?!毕嚓P負責人說,“我們會要求物業或者負責的保潔公司對不合格的餐廚垃圾再次進行分揀。如果不合格的情況屢次發現,我們就向街道報告情況?!?/span>
此外,廣州對垃圾收運時間做出了規定。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要求每周清運,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必須日產日清;收運時間應盡量避開交通高峰期,實現錯峰收運。
為保證日產日清,海珠區城市管理局機械化作業中心又新引進了6輛垃圾車,一共有239輛車可以正常作業。截至7月,廣州共設分類集中收集點約1.17萬個,分類運輸車輛約2400臺,分類運輸線路1321條。
各區也紛紛斥資買車買桶補齊設備短板:白云區掛網采購18輛餐廚垃圾運輸車和170輛小型餐廚垃圾轉運車;從化區擬投入超400萬元購買包括垃圾桶、果皮箱在內的各種分類容器;越秀區已經采購了5000個分類收集容器并投入使用。其他各區根據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要求,按計劃推進全市600個分類樣板小區分類垃圾桶配備,在9月底前配齊并逐步做到轄區全覆蓋。
記者觀察 垃圾收運不擾民的秘密
每天2萬多噸垃圾,從產生到收運,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擾民。清潔直運,垃圾不落地,這是廣州市城管部門的要求。為做到車走地凈,從入夜到清晨,很多環衛工在默默工作。
早上7時,在鳳陽街道的江南大道南244總站吊裝點,環衛工人正各司其職,有的仔細沖洗垃圾桶,有的對地面進行清洗及除臭工作,有的忙著把清洗好的垃圾桶整齊地排列好。
中午時分烈日當頭,幾十輛備用垃圾車整齊停放在海珠區城市管理局機械化作業中心。一輛洗掃一體車繞著大院行駛一圈,把除臭劑高高地噴射到空中十幾米高。隨著除臭劑緩緩飄落,大院里的的垃圾車又完成了一次除味“洗禮”。
為了深夜不擾民,位于小北路131號的壓縮站提前停止了作業。走進壓縮站,并沒有太大的氣味。風簾、門簾、噴霧……壓縮站特別安裝了很多設施。每次作業完要噴撒生物除臭粉,不僅是地面,噴撒覆蓋了立體空間。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從分類投放到分類收運,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綠色低碳社會新風尚,市民和環衛系統要一起努力。
-?END?-?
來源 | 南方日報 ?廣東省環境衛生協會
編輯 |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聲明:本號對轉載、分享、陳述、觀點保持中立,目的僅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本公眾號后臺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內容